2025年9月

1.质疑每项要求。

提出任何一项要求时,都应该附上提出这一要求的人。永远不要接受一项来自某个部门的要求,比如来自“法务部门”或者“安全部门”的要求。你必须知道提出这项要求的人的名字。接下来你应该质疑它,不管这个人有多聪明。聪明人提出的要求才是最危险的,因为人们不太可能质疑他们。这件事要一直做下去,即便这项要求来自我马斯克本人。质疑后,大家就要改进要求,让它变得不那么愚蠢。

2.删除要求当中所有你能删除的部分和流程,虽然你可能还得把它们加回来。

事实上,你如果最后加回来的部分还不到删除部分的10%,那就说明你删减得还不够。

3.简化和优化。

这应该放在第2步之后,因为人们常犯的错误就是简化和优化一个原本不应该存在的部分或者流程。

4.加快周转时间。

每个流程都可以加快,但只有遵循了前三个步骤之后才能这么做。在特斯拉工厂,我错误地把很多精力花在加快生产流程上,后来我才意识到有些流程原本就应该被拿掉。

5.自动化。

在内华达工厂和弗里蒙特工厂犯下的一个大错就是我一开始试图将每个步骤进行自动化改造。我们本应该先质疑所有要求,删除不必要的部分和流程,把问题筛出来、处理掉,然后再推进自动化。

这套工作法有时还衍生出一些推论,包括:

• 所有技术经理都必须有实战经验,比如说软件团队的管理人员必须至少花20%的时间进行编程,太阳能屋顶业务的经理必须花时间在屋顶上亲自做安装工作。否则光说不练,他们就像是不会骑马的骑兵队队长、不会舞刀弄枪的将军。
• “你好,我好,大家好”是很危险的,人们会因此不再质疑同事的工作成果。人们天然有一种倾向是不想把要好的同事踢下船,而这种危险倾向一定要避免。
• 犯错没关系,但错了还不肯低头就不行。
• 永远不要要求你的团队做你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
• 每当有问题需要解决时,不要只与你直接管理的相关负责人聊。深入调研就要跨层级沟通,去跟你属下的属下直接交流吧。
• 招聘要招态度端正的人。技能是可以教的,但要扭转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可就太费劲了,得给他“换个脑子”。
• 疯狂的紧迫感是我们公司运作的法则。

唯一要遵守的规则就是物理学定律能推导出来的规则,其他一切都只是建议。

今天本来计划读完《掌控习惯》,在晚上准备拿起书的时候,有朋友自远方来,当然以招待朋友为先。所以线把1–9章总结一下。
第1章:习惯的惊人力量
•    习惯是“复利效应”的体现,小小改变会随着时间被放大。
•    成就不是目标驱动,而是系统驱动。
•    专注于每天进步 1%,一年后效果巨大。

第2章:习惯与身份
•    真正持久的习惯改变是身份转变。
•    不是说“我要减肥”,而是“我是健康的人”。
•    行为的改变来自对“我是谁”的认同。

第3章:习惯的四步循环
1.    提示(Trigger):触发行为的线索。
2.    渴望(Craving):对某种改变或奖励的欲望。
3.    反应(Response):实际行为。
4.    奖赏(Reward):行为带来的好处,强化循环。
第4章:第一法则——让提示显而易见
•    习惯从提示开始。
•    想建立习惯 → 让提示清晰可见。
•    例:想喝水 → 桌上放一杯水。
•    想消除坏习惯 → 隐藏或消除提示。
•    例:不想看手机 → 把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
第5章:实施意图与环境设计
•    单纯“我要做XX”不够,必须制定具体计划:
•    实施意图:如果 [时间/地点],我就 [行动]。
•    例:每天早上 7 点,在厨房喝一杯水。
•    环境设计:让好习惯更容易发生,坏习惯更难发生。
•    例:把运动鞋放在床边;把垃圾食品移出家里。

第6章:第二法则——让习惯有吸引力
•    动机来自渴望 → 要让习惯与积极情绪联系起来。
•    方法:
1.    诱惑捆绑(Habit Stacking + Temptation Bundling)
•    把“必须做的事”与“想做的事”绑定。
•    例:只有在跑步时才能听自己喜欢的播客。
2.    重塑思维:把习惯看作机会,而不是负担。
•    例:不是“我必须锻炼”,而是“我有机会让身体更强”。
第7章:习惯与社会影响
•    行为深受群体影响。我们倾向模仿:
1.    大多数人(社会认同感)。
2.    身边的人(近距离群体)。
3.    受尊敬的人(榜样/权威)。
•    建议:加入一个已经有你想要习惯的群体。
•    例:想跑步 → 加入跑步社团。
第8章:第三法则——让习惯容易
•    人倾向选择阻力最小的路径。
•    方法:
1.    减少摩擦:让好习惯更简单。
•    例:想吃水果 → 切好放桌上。
2.    增加摩擦:让坏习惯更难发生。
•    例:不想刷短视频 → 注销账号,或删除应用。
3.    两分钟法则:新习惯缩小到最简单的第一步。
•    例:不是“每天读书1小时”,而是“每天翻开书看一页”。
第9章:习惯惯性与环境控制
•    开始最难 → 先降低进入门槛,习惯一旦启动,就容易持续。
•    自动化:用技术或规则减少选择,避免依赖意志力。
•    例:工资到账自动转账到储蓄。
•    习惯成功的关键是惯性,做第一步比什么都重要。

我曾经以为这是一本可有可无的书,当我终于把它读完之后,这是一本需要再读一遍的书。

一、交易的本质

不是预测市场,而是执行好的交易。
交易员的目标:不断重复“高质量的交易(One Good Trade)”。
成功来自纪律、流程、风险控制,而不是天才直觉。

二、“好交易”的标准

1.有明确的交易计划(进场点、止损点、目标)。
2.风险可控(事先定义损失额度)。
3.严格执行计划,不受情绪干扰。
4.及时复盘,总结改进。

三、职业交易员的思维

•过程导向,而非结果导向:盈利与否不重要,是否执行到位才重要。
•交易员像运动员一样,需要训练、反馈、持续改进。
•重视团队合作和经验分享,从他人视角中学习。(这一条,对于个人交易来说可能做不到,但是可以通过大量阅读交易类书籍和重视每一笔交易复盘替代)

四、成长路径

•从小仓位、简单策略开始,积累经验。
•通过数据和复盘找到个人优势(如特定市场、时间段、交易风格)。
•扩大规模时,核心仍是遵守“一个好交易”的原则。

五、关键理念

•交易是一门技艺,靠练习与反馈提升。
•失败不可避免,关键是控制损失、从错误中学习。
•持续学习与谦逊心态,比短期利润更重要。

📌 一句话总结:

《以交易为生》强调交易员要像职业运动员一样训练,核心不是追逐结果,而是一次次严格执行“好交易”,在纪律和复盘中不断成长。

不要做负面的人,不传递负面的信息。

现阶段你认识的大多数人都是傻逼,千万不要和傻逼攀比,尽量远离他们,尽量不得罪他们,因为他们帮你不行,拖累你非常在行。

尽量只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学会和自己相处,学会孤独。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分享,它就蒸发了。

就像巴菲特活了一辈子都没见过美股的四次熔断。世界本来就是和平太久了, 90\00 后恰逢中国飞速崛起的 2000~2020,压根没经历过社会的动荡。

大通胀,大衰退,参考下美国 1930,多少人上街捡垃圾吃。 未来一二十年,除非基础科学能得到重大突破,生产力水平得以大幅提升,就是可以发明出那种能改变所有人生活的东西,类似于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来的互联网信息革命。 否则普通人会过的越来越艰难。每次经济危机,大衰退,最惨的都是中产及社会底层。

很多年轻人估计会觉得危言耸听,只是因为这一代年轻人经历了中国几千年来最好的 20 年, 2000~2020,再早十年,国企改革大下岗,几千万人失业,多少男人带着自己的老婆上街卖淫,有的家庭在失业后买了最后一顿猪肉,拌了老鼠药全家吃了自杀……

那个年代还没有房贷这回事,都这么惨,这些年轻人都没经历过甚至连听都没听过。

80 90 后选择不结婚,不生育,未来也会非常惨,我们这一代人是不可能拿到养老金的,而且还没有年轻人选择做服务业来照顾老年后的我们。 解决这一切问题的关键都是钱,只有足够的钱,才有足够的选择权,要努力搞钱,爬上去,不要待在社会中下层,下层资源少,大家都在互殴,说卷都是美化了。

西虹市首富看过吧, 王多鱼的钱,似乎怎么花都花不完,越花越多,这就是这个社会真实的样子。 当一个社会发展到后期,财富一定会向固定的一小部分人身上集中,新增的财富都会慢慢集中到之前先富起来的人身上,后来者就没有机会了,富人恒富,穷人恒穷,这就是阶级固化。

年轻人想翻身,要么发生战争,动乱,整个社会重新来过,要么选择一个全新的领域从头竞争,old moeny 不参与的。

未来靠工资,开店,企业赚钱的这些人,日子会很难过,甚至未来一二十年都看不到希望、没有人口,什么都没有了。

自己要多努力,读书思考,提高认知,实践,赚钱。

经济发展停滞了,往后就是存量博弈,阶级固化了,这都是当下正在经历的事情, 往后就是爹是啥儿就是啥,寒门再难出贵子,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如果你不努力,也就没有后代什么可能性了。考大学这种过去几十年改变普通人阶层命运的机会也在慢慢消失,文凭贬值的速度比法币还快,而且按照当下的生育率,20 年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大学。

如果你贫穷,以后的孩子也会是贫穷,这里说的贫穷不止是说经济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认知上的,全方位的贫穷。 穷人家的孩子之所以一直穷,就是因为当爹的不行,只能靠自己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摸索整个社会运行的逻辑和人性,经历过一番毒打后就 30 多了,往往这时候已经失去了刚踏入社会的锐气,激情,背负着自己的家庭,跌入了轮回的循环。

从来就没有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只不过是在极端环境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存技巧而已。 洗衣服做饭,那不叫早当家。 如果你不努力,你没钱,认知不高,你的孩子从小就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有效指导,一个几代人穷且老实的家庭,在 30 岁之前人生最大的阻力就来自于家庭。

家人认知的局限性会在各种事情上给孩子帮倒忙或者说给出错误的指导,没有眼界的指导。

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认知较高,在孩子人生的关键节点上,总有人指点一下,很可能就改变了一生。但穷人家的孩子,只能独自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家里没有人能帮他,上一代人没有足够的认知,层次和人脉。 如果没有遇到贵人,人生基本也就如此了。 而且穷人家的孩子没有试错资本,打工攒了几十万,想创个业,结果失败亏完了,又得去打工,富人家的孩子就不是这样,有足够的钱去试错,不断地试错不断地成长,时间出真知。

放弃所有无效社交,你约别人吃饭前想一想,你能为别人提供什么价值?别人约你也想一想,他能为你提供什么价值,如果没价值,纯扯淡,那最好还是放弃。这时间花在家人身上,花在读书上,花在健身上,都比无效社交强得多。

赢家和输家的目标相同

每个奥运会选手都想获得金牌,每个应聘者都想得到那个工作,如果成功和不成功的人心怀相同的目标,那么目标本身就不能成为区分赢家和输家的标准。定个目标谁不会呢?

实现一个目标,只是短暂的改变

假如你只是围绕结果动脑筋想办法,你只能取得一时的改进,为了取得一劳永逸的成效,你需要从体系层面解决问题,修正输入端,输出端就会自动修正。

目标束缚了你的幸福感

任何目标都隐含着这样一个假设:一旦我实现的那个目标,我就会很快乐

目标会导致非此即彼的冲突,要么你实现了目标感受到了成功,要么你失败了,并大失所望,你在精神上把自己禁锢在一个狭隘的幸福观当中。

目标与长远进步存在冲突

许多跑步运动员可以连续不断地刻苦训练几个月,但是当他们完成了比赛后,就会偃旗息鼓停止训练——赛事已经结束。

真正重要的事情是: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