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坚持写作的第48天。

昨天晚上一个暂时失意的朋友打电话来聊了一会儿,以前做淘宝的同行。过程中我写下了这个题目:你是自己主动选择的无知。

当时我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在中国知识和书籍非常的廉价,我不相信有任何人在中国会买不起书。无知是你选择不读书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反面的例子,我身边绝大多数的人都自大的认为自己无所不知,而他们的信息,主要来源来自短视频。在一个信息囚笼里,能获得知识吗?我表示怀疑,由于短视频时长的限制,即便你主动搜索,也只能得到被有意无意加工过、断章取义的信息,这并非知识。

杨振宁教授谈到中美物理教育的差异有一段这样的表述:中国的物理教育着重推演,而美国的物理教育着重归纳。

什么是推演: 就是你先掌握定理然后通过定理去推演现象;
什么是归纳: 既有物理定律不再是定海神针,通过归纳现象去反推定律,如果能找到合适的你就理解了这个定律,如果找不到更好,你可能发现了新的天地 。

读书:被讨厌的勇气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经历本身并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我们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的怒气:

如果你说你受怒气的支配而大发雷霆,这是不对的。如果这样成立的话假设有一天你手里恰巧有一把刀,你一生气变向对方刺了过去,这种情况下你还能如此辩解吗?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秀的一种手段而已。

性格和世界观:

问题不存在于自己的性格,而存在于自己所持有的世界观,性格一词或许会带有不可改变这一种感觉,但如果是世界观的话那是有改变的可能性的。

我们不想改变的本质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我们认识到却保留自己的缺点是因为我们需要这个缺点。为了论证这一点,作者写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个女生去求助哲人,她的苦恼是害怕见人,一见到人她就脸红,她说如果她治好了自己这个毛病,她就希望和她喜欢的男孩告白。
但是只要有脸红恐惧症的存在,她就可以用我之所以不能和她交往都是因为这个脸红恐惧症这样的想法来进行自我逃避,如此便可以不必鼓起告白的勇气,或者即使被拒绝也可以说服自己,最终也可以抱着如果治好了脸红恐惧症我也可以之类的想法活在幻想之中,她对自己没有自信,始终抱着如果这样即使告白也肯定会被拒绝,到时候会更加没有自信,这样的恐惧心理所以才会制造出脸红恐惧症这样的问题来。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