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Repost转载 下的文章

关于Meme

最近几天在Meme赛道,看到身边有人赚了几十万刀,几百万刀,作为一个正常人,不焦虑不羡慕是不可能的,怎么去对冲这种心情;
1、原地上车(小金额参与体验)
2、学习案例背后的思维

所以我做了以下2件事:
1、$Pnut先买了1000刀,来对冲焦虑,晚上就涨了100%,这反馈太快,击穿了以往认知...,为什么冲1000刀?

昨天在群里提到,犹豫不决,先上100户,空投领域的100户,按照单户10刀,100户总计1000刀,所以买了1000刀,就当自己参与了100户

2、把ACT的发展历史和K线翻出来看了一遍,我在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2.1、Meme是否符合自己的以往认知?例如Web的低风险本质是:最大可能降低持币成本、获取代币成本最低化?
Meme在这个方法论里面,到底属于哪一环?

2.2、能不能用空投领域的角色来对比Meme?
例如:
该Meme属于什么赛道,天花板是否够高?就像Layer2的天花板一定没有Layer1的天花板高;

该Meme里面都有什么VC? 我把影响力巨大的KOL喊单,当做VC,就像马斯克喊单松鼠,这里面区分一、二、三流VC,马斯克属于顶级VC,聪明钱包属于小VC;

每一个阶段的市值都相当于融资轮次,松鼠5000w市值的时候,要去找里面的VC,而且要去评估该轮市值背后的持仓成本,这里面符合我们的思路:“最大可能降低持币成本”;

该Meme能不能上所?是否有大的VC、是否有巨大的市场影响力(推特曝光次数、媒体曝光)、叙事天花板高等

该Meme估值区间多少? 类比方法等;

更多思考还在量化中...

在以往我把成功的Meme当做小概率事件,那么小概率事件的结果来指导未来漫漫人生路的许多事情,是一定会失败的。现在我打破了原有思维,因为Punt本身不是小概率事件,安安在今年年初至今已经陆续上线10几个Meme代币,已经是具备充足的样本量和财富效应,这是必然事件,而且这背后一定有可以量化出来的上币模型,Tips:已经总结出来了3条,内部基金在未来会用这个方法论深度参与;

开车路上听了小鑫直播,又看到秋兴发了一条招聘广告,大概意思是孵化了一个新的团队,用来冲链上项目,可能大概率是Meme,所以大家都准备团队化冲Meme了吗?

关于学习

昨天列了一个Meme学习目录,从Doge/Pepe发展史到Wif、Act、Pnut等,从K线到估值等、列完之后发现好多要做的事情,有点发愁;

突然想到了马斯克关于学习,曾经说过的大意: 绝大部分人是很懒惰的,几年不会去学习,所以你只要比别人稍微努力一些,就可以超过全社会60%的人,专注一点就能超过80%的人,深耕3~5年,
进入前10%都不难;

关于社交

和安安某项目方负责人围绕Meme聊了一个小时,从团队的组织框架聊到Meme赛道上中下游,最大的感受是,专业还是专业,沟通起来高效,一针见血,双方都能清晰的获得想要的答案和数据;

和一个工作室老板凌晨聊了蛮久,他一共拿到2次大结果,一个是赚1000w美金的经历,一个是赚百万刀,很厉害,计划线下活动邀约过来分享;

上个月是“超级Meme月”,也是我高强度学习Meme的半个月,平均每天枯坐14小时以上,一直在寻找+总结玩Meme的方法论,顺带把我每天学习和思考的一些东西写成日记发出来一起交流,学习计划和日记定了半个月,大家反馈很爱看,那就接下来就作为学习&思考日记作为常态化的方式给大家分享了。

给大家分享上个月的一些学习日记,对大家玩Meme应该有所启发。

➤ 关于工作

1、借贷新增了一些Saga质押。

2、完成了内部资源库的产品文档编写和原型图架构。

3、部署了一台Nillion服务器。很久没有参与此类项目的一线工作,依然成就感满满。

4、参加了33Dao本周会议。大家围绕meme进行了深入讨论。我们内部准备了10万美金,并在寻找一些定性数据和方法论,尝试测试并提炼出一套自动交易系统。

  • 例如一些定性指标:市值从500万到2000万所需时间、持仓人数的基准、前10或前20巨鲸的持仓成本价与现价比率等。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定性数据分析,打造一套正EV的Meme交易系统。

此外,我们也在优化交易所监控系统,以最快速度获取信息,找到下一次交易所上币的短线交易黄金期。

➤ 关于社交
高兴姐的观点很有意思:“不社交,只搞钱。”成年人社交本该如此,尤其在web3行业里更是如此。如果外出社交时,对方不能提前展示出对我的预期价值,很多时候连出发的动力都难以产生,即便距离只有5公里。

那么,哪些事情会让人对你产生预期价值呢?

  • 公开分享文字、视频等内容,且具有一定影响力。
  • 拿到过赚钱成果,让对方产生深入了解的期待感。
  • 在社区内活跃,频繁出现,建立信任感。
  • 在关键时刻给予帮助和解决方案。
  • 拥有优秀且规律的个人习惯,如读书、跑步等。

很多人也会约我见面。我理解大家的成长和社交需求,但换位思考一下,你是否拥有足够的能量,让对方带着期待赴约?或者说,最差的情况下,你如何成功约到对方?

许多年前我不理解,为什么有人总以“时间忙”来拒绝邀请。如今我深有体会,并非真的没有时间,而是对方在衡量投入的时间是否值得,是否能超出原有轨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