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Book Notes读书笔记 下的文章

书中提出了让好习惯毫不费力的方式,和让坏习惯难以养成的方式:

养成好习惯的四大定律:

显而易见
有吸引力
简便易行
令人愉悦

与之对应的是让坏习惯难以养成的四大定律

无从显现
缺乏吸引力
难以施行
令人厌恶

我觉得事实上这本书提出的最重要的概念是:身份认同,同时弱化身份的概念。这看似有些矛盾。

身份认同,就是你先假设你就是你要成为的那个人,比如说是亿万富翁,亿万富翁应该拥有什么习惯,以这个身份驱使你去行事;
弱化身份概念,就是弱化你现在所拥有的身份,比如打工者,企业创始人,羽毛球运动员等等,因为一旦你的身份被破坏,你的人生佛就被破坏了,你会不知所措。

整本书两百多页都要这上面4点展开,我觉得有点冗长。虽然谈不上又臭又长,但确实没必要写这么多。 作者声称读完以后你会掌握一套工具来养成好的习惯并避免和戒除坏的习惯,我觉得的确如此。但是如果没有身份认同,无论什么习惯都难以坚持。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原著,不是鸡汤,确实是工具书,也如上所述,你搞懂上面4条定律,整本书也不需要看完,核心总结:
1.人生是由习惯决定的,而不是目标
2.微小的进步,会带来巨大的回报
3.通过四大定律,养成好习惯,同时避免养成和戒除已有的坏习惯
4.建立身份认同,同时弱化身份概念。

1.质疑每项要求。

提出任何一项要求时,都应该附上提出这一要求的人。永远不要接受一项来自某个部门的要求,比如来自“法务部门”或者“安全部门”的要求。你必须知道提出这项要求的人的名字。接下来你应该质疑它,不管这个人有多聪明。聪明人提出的要求才是最危险的,因为人们不太可能质疑他们。这件事要一直做下去,即便这项要求来自我马斯克本人。质疑后,大家就要改进要求,让它变得不那么愚蠢。

2.删除要求当中所有你能删除的部分和流程,虽然你可能还得把它们加回来。

事实上,你如果最后加回来的部分还不到删除部分的10%,那就说明你删减得还不够。

3.简化和优化。

这应该放在第2步之后,因为人们常犯的错误就是简化和优化一个原本不应该存在的部分或者流程。

4.加快周转时间。

每个流程都可以加快,但只有遵循了前三个步骤之后才能这么做。在特斯拉工厂,我错误地把很多精力花在加快生产流程上,后来我才意识到有些流程原本就应该被拿掉。

5.自动化。

在内华达工厂和弗里蒙特工厂犯下的一个大错就是我一开始试图将每个步骤进行自动化改造。我们本应该先质疑所有要求,删除不必要的部分和流程,把问题筛出来、处理掉,然后再推进自动化。

这套工作法有时还衍生出一些推论,包括:

• 所有技术经理都必须有实战经验,比如说软件团队的管理人员必须至少花20%的时间进行编程,太阳能屋顶业务的经理必须花时间在屋顶上亲自做安装工作。否则光说不练,他们就像是不会骑马的骑兵队队长、不会舞刀弄枪的将军。
• “你好,我好,大家好”是很危险的,人们会因此不再质疑同事的工作成果。人们天然有一种倾向是不想把要好的同事踢下船,而这种危险倾向一定要避免。
• 犯错没关系,但错了还不肯低头就不行。
• 永远不要要求你的团队做你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
• 每当有问题需要解决时,不要只与你直接管理的相关负责人聊。深入调研就要跨层级沟通,去跟你属下的属下直接交流吧。
• 招聘要招态度端正的人。技能是可以教的,但要扭转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可就太费劲了,得给他“换个脑子”。
• 疯狂的紧迫感是我们公司运作的法则。

唯一要遵守的规则就是物理学定律能推导出来的规则,其他一切都只是建议。

今天本来计划读完《掌控习惯》,在晚上准备拿起书的时候,有朋友自远方来,当然以招待朋友为先。所以线把1–9章总结一下。
第1章:习惯的惊人力量
•    习惯是“复利效应”的体现,小小改变会随着时间被放大。
•    成就不是目标驱动,而是系统驱动。
•    专注于每天进步 1%,一年后效果巨大。

第2章:习惯与身份
•    真正持久的习惯改变是身份转变。
•    不是说“我要减肥”,而是“我是健康的人”。
•    行为的改变来自对“我是谁”的认同。

第3章:习惯的四步循环
1.    提示(Trigger):触发行为的线索。
2.    渴望(Craving):对某种改变或奖励的欲望。
3.    反应(Response):实际行为。
4.    奖赏(Reward):行为带来的好处,强化循环。
第4章:第一法则——让提示显而易见
•    习惯从提示开始。
•    想建立习惯 → 让提示清晰可见。
•    例:想喝水 → 桌上放一杯水。
•    想消除坏习惯 → 隐藏或消除提示。
•    例:不想看手机 → 把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
第5章:实施意图与环境设计
•    单纯“我要做XX”不够,必须制定具体计划:
•    实施意图:如果 [时间/地点],我就 [行动]。
•    例:每天早上 7 点,在厨房喝一杯水。
•    环境设计:让好习惯更容易发生,坏习惯更难发生。
•    例:把运动鞋放在床边;把垃圾食品移出家里。

第6章:第二法则——让习惯有吸引力
•    动机来自渴望 → 要让习惯与积极情绪联系起来。
•    方法:
1.    诱惑捆绑(Habit Stacking + Temptation Bundling)
•    把“必须做的事”与“想做的事”绑定。
•    例:只有在跑步时才能听自己喜欢的播客。
2.    重塑思维:把习惯看作机会,而不是负担。
•    例:不是“我必须锻炼”,而是“我有机会让身体更强”。
第7章:习惯与社会影响
•    行为深受群体影响。我们倾向模仿:
1.    大多数人(社会认同感)。
2.    身边的人(近距离群体)。
3.    受尊敬的人(榜样/权威)。
•    建议:加入一个已经有你想要习惯的群体。
•    例:想跑步 → 加入跑步社团。
第8章:第三法则——让习惯容易
•    人倾向选择阻力最小的路径。
•    方法:
1.    减少摩擦:让好习惯更简单。
•    例:想吃水果 → 切好放桌上。
2.    增加摩擦:让坏习惯更难发生。
•    例:不想刷短视频 → 注销账号,或删除应用。
3.    两分钟法则:新习惯缩小到最简单的第一步。
•    例:不是“每天读书1小时”,而是“每天翻开书看一页”。
第9章:习惯惯性与环境控制
•    开始最难 → 先降低进入门槛,习惯一旦启动,就容易持续。
•    自动化:用技术或规则减少选择,避免依赖意志力。
•    例:工资到账自动转账到储蓄。
•    习惯成功的关键是惯性,做第一步比什么都重要。

我曾经以为这是一本可有可无的书,当我终于把它读完之后,这是一本需要再读一遍的书。

一、交易的本质

不是预测市场,而是执行好的交易。
交易员的目标:不断重复“高质量的交易(One Good Trade)”。
成功来自纪律、流程、风险控制,而不是天才直觉。

二、“好交易”的标准

1.有明确的交易计划(进场点、止损点、目标)。
2.风险可控(事先定义损失额度)。
3.严格执行计划,不受情绪干扰。
4.及时复盘,总结改进。

三、职业交易员的思维

•过程导向,而非结果导向:盈利与否不重要,是否执行到位才重要。
•交易员像运动员一样,需要训练、反馈、持续改进。
•重视团队合作和经验分享,从他人视角中学习。(这一条,对于个人交易来说可能做不到,但是可以通过大量阅读交易类书籍和重视每一笔交易复盘替代)

四、成长路径

•从小仓位、简单策略开始,积累经验。
•通过数据和复盘找到个人优势(如特定市场、时间段、交易风格)。
•扩大规模时,核心仍是遵守“一个好交易”的原则。

五、关键理念

•交易是一门技艺,靠练习与反馈提升。
•失败不可避免,关键是控制损失、从错误中学习。
•持续学习与谦逊心态,比短期利润更重要。

📌 一句话总结:

《以交易为生》强调交易员要像职业运动员一样训练,核心不是追逐结果,而是一次次严格执行“好交易”,在纪律和复盘中不断成长。

不要做负面的人,不传递负面的信息。

《对赌》教我们用概率和下注的心态看待决策,不要被短期结果迷惑,唯有不断改进决策过程,才能在长期中赢得胜利。

1. 核心思想

人生中的大多数决定都像“下注”一样:

• 结果由 技巧 + 运气 共同决定。
• 好的决策 ≠ 好的结果,坏的结果也不一定代表决策差。
• 学会区分“过程质量”和“结果好坏”,才能真正进步。

2. 关键要点

  1. 不确定性是常态,就像扑克游戏,信息永远不完全,运气永远存在。我们要接受“正确的决策也可能带来坏结果”。
  2. 避免“结果偏差”,不要用结果来评判决策。应该根据当时掌握的信息、逻辑和概率,来衡量决策是否合理。
  3. 思维要像下注,任何观点和选择都应该看作下注。“我有60%的把握这件事会发生”,而不是“我一定对”。
  4. 建立反馈机制,与不同意见的人交流,减少盲点。学会冷静复盘,找出决策中的可改进之处。
  5. 概率思维 vs 确定性思维
•    人们喜欢确定性,但世界是概率性的。
•    接受模糊与不确定,能让我们做出更灵活的选择。

3. 对生活与投资的启示

• 投资/交易:不要因为一次盈利就认为方法完美,也不要因为一次亏损就全盘否定策略。
• 职场/生活:做决定时,不追求“绝对正确”,而是追求“长期在概率上占优”。
• 个人成长:学会从反馈中成长,而不是执着于结果。

《对赌》 vs 《随机漫步的傻瓜》

维度《对赌》(Annie Duke)《随机漫步的傻瓜》(Taleb)
核心主题决策是一种下注:结果 = 技巧 + 运气成功常常是运气,而非能力
关注点如何优化 决策过程如何认清 运气与随机性 的作用
错误来源结果偏差:把结果当成决策质量幸存者偏差 & 叙事谬误:误判成功原因
思维方式概率思维:用“可能性”看待选择怀疑主义:警惕故事化解释与过度自信
风险观注重长期概率优势,不因单次输赢动摇关注极端风险与黑天鹅事件
解决方案建立反馈机制,复盘,接受不确定性保持谦逊,风险控制,避免盲目模仿赢家
交易启示一次亏损 ≠ 策略无效;一次盈利 ≠ 策略完美别把“短期成功”当天才,可能只是运气
态度决策像下注,要持续优化过程随机性主导世界,要尊重不确定性
目标在长期内提高正确决策的概率在长期内避免被极端风险淘汰